全三册的体量收录了很多作品,第一册《克苏鲁的呼唤》共收录11篇,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1922年至1926年;第二册《黑暗中的低语》共收录5篇,以中篇为主,2篇创作于20年代初,3篇创作于30年代初。第三册《梦寻秘境卡达斯》共收录20篇,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1917年至1922年。
洛夫克拉夫特以克苏鲁神话闻名,第一册《克苏鲁的呼唤》首篇便是同名小说《克苏鲁的呼唤》,对克苏鲁专门详细的介绍最早出于此篇。开篇段就意味深长:
人的思维无法将已知的事物相互关联起来,我认为,这是这世上最仁慈的事情了。我们居住在一座名为无知的平静小岛上,而小岛的周围是浩瀚无垠的幽暗海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当扬帆远航。科学正循着各自的方向发展延伸,迄今尚未伤害到我们;可有朝一日,当这些相互分离的知识被拼凑到一起,展现出真实世界的骇人图景,以及我们在这幅图景中的可怖位置时,我们便会在这种启示前陷入疯狂,或者逃出致命的光明,躲进一个平静、安宁的黑暗新世纪。
不得不说,他的观点异于常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家们赞扬人类的冒险精神以及探索地球奥秘的勇气和智慧。但是洛夫克拉夫特却认为,人类的无知是造物主的仁慈,越接近世界的真实面目以及人类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人越容易陷入疯狂。从某种角度而言,他的世界观格外宏阔,不以人为世界的中心,甚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然造物和宇宙大化面前微不足道。
在没有意识到这些之前,人类或许对自身文明的绵延和累世的创举引以为傲,甚至在不经意间就跨过了自信与自负的界线,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以克苏鲁为代表的神怪,其文明兴盛的年代远早于人类崛起之前,他们所拥有的强大力量之于人类,就像人类之于蚂蚁一样,不啻云泥,一脚踩死、一盆水淹灭可能都并非出于主观恶意,仅仅是力量悬殊的偶然结果。
《疯狂山脉》是克苏鲁类型的代表作。前半部分像极地科考纪实,显得冗长而乏味,而且他的写作特点是采用大量描述性词汇语句,其中有些描写和它们的描写对象一样不可名状,需要耐心去品味、想象去填充,才能理解那种难言的恐怖氛围。因此,对于刚接触洛夫克拉夫特作品的人来说,中篇的阅读体验可能不会很好。
“家族宿命”主题小说
除了克苏鲁神话类型的小说,洛夫克拉夫特还有一类“家族宿命”主题小说很特别:曾经的望族,经过长年累月的近亲结合导致人种退化成可怖的模样,严重者已然看不出任何人类的外形特征、丧失了语言功能。无异于怪物的家族远离人类聚居地,过着不人不鬼的生活,还会攻击和残杀人。《关于已故亚瑟·杰尔敏及其家系的事实》《潜伏的恐惧》《墙中之鼠》《印斯茅斯的阴霾》都系这类主题作品。
“梦境”主题小说
还有一类“梦境”主题小说,多见于第三册。他构造的梦境世界光怪陆离,《白船》是一场航海探险之旅,以灯塔守灯人巴希尔·埃尔顿的视角,描绘了多座城:扎尔,一个保留着人类产生并忘却的所有美丽梦想和思想的地方;千秘之城塔纳利昂,被人类努力追寻却又徒劳无功的全部奥秘都收藏于此;修拉,无法实现的欢愉存留之地;索纳尼尔,没有时空、痛苦和死亡的国度;卡瑟里亚,人类所知的一切完美理想都在此绽放光明……《塞勒菲斯》教人们不能沉溺幻想,要在现实中努力生活。《伊拉农的探求》代表虚无世界的梦境,希望与信仰、青春与美都湮灭于此。这些梦境似有所指,有很多解读空间。
洛夫克拉夫特和他的幻城
洛夫克拉夫特打造了一个幻城,幻城中有异文明,有异化的人种,有不断生灭的梦境,或许还有其他。人在这座城中只占了很小的一块,地球也不过是庞大星系中的一颗行星。促使他打造幻城的动机,源于“心中燃烧着对未知的外宇宙的好奇,燃烧着逃离‘已知现实’这一牢狱,遁入梦境向我们展示的那些充满诱惑、充满难以置信的冒险和无限的可能性的世界的愿望”(《怪奇小说创作摘要》)。
P.S.《H.P.洛夫克拉夫特生平》《H.P.洛夫克拉夫特自述》《怪奇小说创作摘要》《章节简介》这些辅助性材料对于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表写方法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