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评论、写故事、吃西瓜,戴某人平生三大爱好!
话接上回,写了一篇国漫《镇魂街》的推文,头条号上被官方推荐,反响不错,文末夹带私货说了几句《火凤燎原》,结果不少人留言邀我照着同样的套路认真推一把《火凤》,我盛(qiu)情(zhi)难(bu)却(de),通常未完结的小说和漫画,我是拒绝推荐的,因为怕导人入坑背骂名,但既然已经开了《镇魂街》的先河,索性也就不管不顾了。
关于这部漫画
《火凤燎原》是2001年开始出版的漫画作品,作者陈某是香港人,本名陈海峰,在漫画界有有“少年郑问”的称号。作品还有《不是人》和《充神榜》,《火凤》呈现是一个纵横幻想与史实的三国时代漫画,其剧情发展以心机、谋算而为人所称道,单行本已经出到了57卷,大陆也曾出版过,但只有前10卷,其他版本还包括香港版、台湾版、新加坡版、韩国版、日文版、泰国版、越南版等,在亚洲影响力可见一斑。
陈某曾提到过创作剧情的初衷: "司马懿是三国里头的真正胜利者,绝对是极出色的三国人物。不过很奇怪大部分以三国为题材的作品,却很少会对他有太多的着墨。"这样独特的视角,也的确让陈某的这部作品在众多的三国类漫画小说中显得独树一帜。
作为《火凤燎原》的一生推,我个人对这部漫画的喜爱已经到了无法进行客观评价的地步,还从台湾买了几套强行塞给几位好友看,现在想想也是醉醉的。既然无法客观,索性主观的评一下,那么一部漫画满分是五颗星的话,我准备给《火凤燎原》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二颗星。
恩,就酱,任性!
玩笑话说完,我们还是按照惯例,从画工、画风、剧情、人设、旁白、对白等几个维度来解析一下这部漫画。
画工&画风:★★★★
画风其实无所谓好坏,就是个人喜好而已,我看漫画,首重画工和分镜,而后是画风、最后是剧情和对白。因为漫画和小说在表演语言和节奏上完全不同,举例来说,小说给角色开脸需要不少文字,而漫画一两个镜头其实就可以完成;相反在文字系统里有一些大场面或者有成语可用的部分漫画却要消耗大量的镜头,比如冬去春来,比如咋暖还寒,比如千军万马兵临城下什么的~所以漫画的内容结构跟小说肯定完全不同~漫画完成表演的是[分镜],而分镜的表现力,取决于画工和画风。
陈某的画风偏素描,是我的菜,从早期的《不是人》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底子,但这样偏写实的画风和题材选择在香港其实是有些吃亏的,这或许也是他后来转投台湾的原因之一吧,毕竟那儿漫画风格更多元。
线条硬朗,光影分明,有人说看出了黄玉郎的影子,也有人觉得像郑问。
单《火凤》来说,画风前后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前期娃娃脸,大概是从第七卷开始步入铁血范儿了,人物脸型、身材比例、眼睛的画法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画工不必说了,表现力很强,对于武器、马匹、人物的绘画都很精细,只是中后期因为出场人物过多,陈某的人脸设定貌似用完了,只能靠眉毛的不同来区分人物了,还有一些招牌式的偷懒技法实在是....大量的背影、侧面,大战场面也相对平庸,对于三国军队阵法的绘制显得有些简陋。
人设:★★★★★
《火凤》里没有夸张的人物个性,每个人物都只是立场不同,能力高低,没有脸谱化的善恶对立,所以你看不到面目可憎的董卓,也看不到懦弱无能的汉献帝。陈某对于历史人物有着自己明显的个人评价,区别于演绎和正史,作者对这些人物画出了自己的理解,包括对董卓的重新刻画,刘皇叔的黑化,曹阿瞒、孙策等人的解读等,这些设定为读者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大家开始尝试用不同角度去理解那些在正史演义里已经严重的脸谱化的人物。
张飞
有勇无谋的莽汉张翼德,在漫画里刻画成了智勇兼备的桃源画家,堪比军师之智,万夫不当之勇,这个人物的设定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历史留名之辈,没有傻瓜,只有立场和选择不同。
吕布
吕布这个角色的设定,是这部漫画被称为神作的关键,陈某对于智勇忠义的理解,全部在这一个人物上凸显了,无数的剧情矛盾是依托吕布展开的,白门楼之前,这部漫画堪称神作,以下是结选白门楼吕布就戮部分片段,大家感受一下。
世人皆言我吕奉先有勇无谋,反复无常,三姓家奴。
君可知,
若无智谋,何以安命于乱世;
若无智谋,何以周旋于诸侯之间;
若无智谋,何以屹立于天地之间;
若无智谋,何以气吞河山,平定乱世。
正义,大道,法理,德险,仁慈,无不是诸侯问鼎天下之借口。
我吕布,不过是乱世之中最纯粹的强者。
何以纯粹
只因我是
国士无双
--节选
陈某对吕布的偏爱溢于言表,浓墨重彩之下,刻画出来一个彻底颠覆的吕布形象,火凤中如此颠覆的人设比比皆是。
《火凤》中没有多余的角色,如潘凤这般演义中的酱油角色,领便当之前都有一段华丽的台词,无名武将、无名军师,虽不曾留名,但个个也都是有血有肉,生动饱满,在塑造人物这一点上,跟尾田有的一拼。
人物繁多,各个精彩,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了,人设这一段里,并没有写司马懿和燎原火(赵云)两位主角,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作者只是把这两位当做线索人物,以此引出对乱世、忠义的观点,着笔墨并不算多,干脆就让大家自己去体会吧,还是很精彩的,尤其是给燎原火命名赵云那段,哈哈。
剧情:★★★★
《火凤燎原》是围绕着三国演义和正史编出各类尽力不违反史实但是复杂有趣的剧情。这样的世界观是陈某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也是这个漫画的精魂。
火凤白门楼之前场面很大,惊喜接连不断,城下一聚、刺董围外围、兖州练兵这一路,剧情跌宕起伏,华彩无限,以至于有读者戏称为火凤为《连环计中计中计中计》,但说到底这个剧情是架构在历史基础上的,没法跳出框架,而习惯了计中计设定的读者们也就惊喜感渐少了。
可即便如此,作者对历史的独特理解,稳扎稳打的剧情铺设,依旧是在中文漫画领域里独孤求败的存在。
“火凤里,武将只是一只好用的笔,士兵是那笔下的墨,而谋士,才是那握笔挥洒的人。从城下一聚到公子献头,从洛阳到官渡,火凤一步步脱下热血漫画的外皮,燎原火也在酱油的路上越走越远,因为陈某着重笔墨的从来都不是武将的勇猛,而是战场阴影里面默默支持推动战争前进步伐的势力们,是商贾,是门阀,是世族,漫画最早揭示也是最难令人接受的一点就是,燎原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而只是棋子,一枚牛逼的棋子,真正的主角是三国里那些或明或暗的势力,只有描述了他们,三国的故事才得以展开,火凤的剧情才得以延续。”--知乎网友
《火凤》里埋梗和呼应的部分很多,结合了历史和演绎留给大众的认知,给读者提供了充足的阅读快感,例如用袁术的龙椅,呼应了袁术的错误选择和刘备的双手垂膝;
如此这般呼应的地方还有不少,各位可以自己去看。
旁白&对白:★★★★
《火凤》里那些或暗藏深意,或言简意赅的旁白,成为了这部漫画最亮眼的存在,他附带着陈某对历史对世界对英雄的理解,直冲读者的内心深处。
摘抄几段各位感受一下:
贬敌抬己,其法有三。其一,敌将初胜者,贬己方武将卤莽;其二,敌将多胜者,贬己方军师择地失当,气候预测错误,其三,敌将常胜者贬敌军将领有勇无谋。--水镜先生〈士气论〉
忠臣活着,只为青史奋斗,这是天意?男子活着,只为忠烈一生,这是国命?女子活着,只为相夫教子,这是家命?将士活着,只为完成君命,这是使命?余孽活着,只为不甘所失,这是人伦?刺客活着,只为再次亡命,这是职责?英年早逝,名不经传,这却是人常!
人性已黑;天下也黑.救天下,反而要杀尽天下.从来意图变天者,必先血洗天下,洗涤人心.分别在于血是否白流?反黑为白,反白为黑,天理循环...对,一切只看天意!
对白方面,内容不多,且不少都是“没有人能越过我的剑围”这类装X范儿十足的话,这样的对白跟人物角色是紧密相连到一起的,在剧情里贯穿始终,可能会有读者不习惯,但这个X装的我是很喜欢的。
分镜:★★★★
《火凤》中精彩的分镜大多会让人有一种悲壮的感觉,每个人物的死,都是陈某着重笔墨刻画的,他貌似是希望用英雄人物的陨落来表达对历史的沧桑感悟。无论是栋梁还是草芥,贵列卿侯还是贱如刍狗,都是历史车轮下的铺路石。
印象最深的是汉室最后一个忠臣孙坚被流矢射死的场面,孙坚抱拳敬天,标志着大汉沉沦,群雄并起。
吕布兵败,陈宫被俘,毅然赴死,郭嘉、贾诩临行拜别。
值得注意的是,两人都是右手抱左拳,陈宫临死,理应丧拜,细节考究。
吕布的末路。
孙策死时,吕蒙流泪背春秋曾让我唏嘘不已;袁方、小孟、典韦、高顺、郭嘉、袁术甚至是无名军师,每个人的死都被浓墨重彩的刻画了一番。
战斗分镜因为被热血战斗漫已经做到了极致,火凤也没有太多突破,甚至是更多的在用Pose分镜来代替实际战斗画面,例如:燎原火变身分镜。
马超开脸分镜。
二爷初始赤兔分镜。
众多经典分镜不做一一介绍,大家有兴趣的自己找来体验下其中的精彩吧。
关于剧情进度&休刊
在知乎上看到张公子说到一个有趣的笑谈:某一年初,我跟朋友说:“好了,要风雨同路,共送吕布了……”到了年底,朋友说:“妈的怎么还没送完?!”
的确,《火凤》的剧情进度无疑是令人抓狂的,当初连载十周年的时候,才画到官渡,漫迷们都自觉活不到看五丈原了,纷纷喊出“火凤燎原完结时,家祭无望告乃翁”,结果陈某调皮的画完官渡直接就跳赤壁了,倒让漫迷们担心起来赤壁完了是不是就直接五丈原了。
《火凤燎原》是一部还在连载中的漫画,作者以“外出取材,下周休刊”著称于世,虽说比画《幽游白书》的富坚坑王要好一些,但好的也有限,但说实在的,陈某也确实是去外出取材了,这可不能冤枉人家。
西夏塔
白马寺齐云塔
拙政园
武侯祠
以上几张图来自网友整理。
催更了这么多年,现在反而不那么急迫了,偶尔想起来会看看有没有更新,有则惊喜,没有也不沮丧,家里一整套台版《火凤燎原》随出随买,偶尔翻翻,心满意足。
有时候,我在想,无论这部漫画是一直画下去,还是某一天草草完结,都没关系,感谢陈某带我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国世界,已经画出来的就足够了。
当年开了家小书店,门帘是找人订做的,应景吧,哈哈!
后记:
从小就爱看三国,四大名著,只有《三国演义》能读的下去,一路看着野史,玩着三国游戏长大,自认三国情怀满满。读三国的人,其实骨子里都会有写三国的情怀,尤其是如我这般自幼读三国的骚年,每个人能都会在想象中勾勒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三国世界,那些时势造就出的英雄和英雄造就出的时势,都非常契合我这种宅男的幻想,唯独那些老一辈人总因其历史的沧桑凝重或血泪,告诉少年们,历史就是书上的那些,你说不得改不得的东西,这观念让很长一段时间里,让三国的故事变的没有新意。
这个世界总是会忘记所有的理由和借口,忘记方式和过程,只记得成败。胜者王候,败者贼。于是,史官妖笔下勾勒出的历史便只需要保证结果归于胜者,至于过程嘛,史官们更像是被告知了故事结局的编剧,他们为胜者去填充冠冕堂皇的内容…史书能记载过去,却记不了个中辛酸;野史记载英魂,却记不了个中真谛。好在,我们还有小说,讲故事,总是会有趣的多。
智冠天下,万夫莫敌的豪情,并不是三国的全部,总是有人殷勤早慧,生来便雄心万丈,一心要作英雄,若是生逢乱世,更是一生为此奋斗,或能终成栋梁之材。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挣扎于涂泥,在各种“英雄”或自认为是“英雄”的命运征程中,填沟埋壑,默默无名如蝼蚁般匆匆过完一生,仿佛未曾于此世往还。这,便是草芥之命。栋梁易伐,草芥易焚。二者皆是历史车轮碾压的铺路石。贵为卿相和贱列刍狗,终归是岁月之中的一堆沙砾,铺就的一样是那条叫作历史的践踏之路。精彩不亮丽,起落是无常。
没错,我又要开个新坑了,至于从哪儿入笔,我想了很久,传统的那些英雄枭雄们笔墨已经足够丰满了,无处下笔,唯独从那些有旷世奇才却和这个英雄时代擦肩而过的人入手,如果要给整个三国故事找一条线索的话,就从书名中的那个“徽”字说起吧…
《三国徽记》新坑预告,但请容我先把《阳焱传》填完。
戴某DEMO
【关于戴某说电影】
戴某人的书评、影评、吐槽和八卦,偶尔有些诡异小故事神马的,看着有趣的话抬手转发扩散下呗。
微博&知乎:戴某D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