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唐玄宗又是一朝之帝。二人的爱情在坊间流传,几世仍然热度不消。

皇帝为了爱情乱伦理

1、李杨帝妃之间的爱情是自由的,二人身份特殊,为公媳关系。为了爱情,他们冲破礼教,甚至不顾伦理关系的束缚。这种追求自由的过程是伟大的,追逐爱情的精神是振奋人心的。李杨帝妃之间的爱情专一的,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却独宠一人,实为难得。李杨二人之间的爱情具有这样的传奇性,流传不衰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人多情悲戚戚

2、白居易之悲情,《长恨歌》在传播李杨爱情上,功劳不小。此外,中唐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定,百姓生活困苦。人们普遍怀念盛唐时的繁荣景象,留恋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因而对这位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也给予了更多的同情。作者可能也有这样的情愫,期待盛唐的回归,因而对于玄宗的种种错误也采取了隐蔽的手法,这直接影响着后人对待李杨之间爱情的看法。

3、文人墨子之才情,白居易因为悲悯李杨,创作了《长恨歌》,把“天长地久有时尽,此很绵绵无绝期”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李杨爱情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不止是他,许多的文人在听了李杨爱情的民间传说后,也大露才情,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情怀。在这些诗歌的传唱之下,李杨爱情更是为人们普遍所知。白居易之前,有很多诗人在一些诗歌中涉及到了与安禄山事变有关的李杨事迹,只是并未着重写其爱情。比较著名的如李白的《清平调词三章》 、《宫中行乐词八首》,杜甫的《丽人行》、《哀江头》、《北征》、《骊山》、《病橘》、《解闷》,张继的《华清宫》。皇甫冉、窦巩、卢纶、李益、王建等诗人也借李杨情事留下了许多杰作。

与白居易同时的也有很多的李杨作品,比如李约的《过华清宫》,权德舆的《朝元阁》,刘禹锡的《马鬼行》、《华清词》等等。随着唐朝的衰落,更多的诗人对诱发了安禄山事变的李杨爱情事件投以同情和遗憾,所以诗作更多。杜牧、许浑、李商隐、崔橹、贾岛、温庭筠、司空图将近三十位诗人创作了六十多首,真是蔚为大观。他们多以马嵬、华清、骊山等地名为题,让人一看诗题,便想到李杨故事。

此后的时期,在南戏、杂剧、诸宫调等不同的艺术体裁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众多的李杨情事的生发。文人们运用他们手中的艺术妙笔,让这一个或该讽或该颂的主题真正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李杨爱情之所以会传播久远,他们的功劳无论如何是不可磨灭的。不论他们显露才情是为了身后名还是为了育后世,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够在文学的国度里,领略到诗意化历史的乐趣。

史家批评助热度

4、史学家之怒情,一旦涉及到历史政治,史学家和文学家就水火不能相容了。对于李杨爱情故事,也是如此。当我们还沉浸在文学家们创造的诗意般的情境花园中的时候,史学家已经发怒了,他们不能忍受文人对历史的虚构,对历史的主观化的想象。

李杨爱情本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悲剧的,但是它牵扯到了安禄山事变,关联着唐朝的衰落,所以本来简单的爱情变得复杂了,纯粹中夹杂了多元。这种交叉与结合,给了文人更多的艺术视角,也成为史学家自我辩护的证词。

他们发怒,他们觉得历史是不可改变的。李杨爱情的出现导致了安禄山事变,直接促成了唐朝的衰亡,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而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多是违背历史,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解读历史,戏说历史,玩转历史。

他们发怒,他们认为杨贵妃的死是不应该同情的,是罪有应得的。他们带着浓郁的“女人是祸水”的士大夫思想,谴责杨贵妃,甚至对贵妃之死拍手称快。

我们不能说史学家们是残酷的,没有情感的。只是他们将历史的错误归结在一个美女身上,似乎太过其辞。他们是太想弄清事实真相了,所以文人们的艺术虚构被一票否决哪知道这些虚构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历史。如果人人都按照他们所想那样,只将眼球放在客观历史上,不作主观推测,那么这个世界又怎么能够进步发展?文人虚构历史,有对历史的回顾,在回顾过程中,可以总结经验,获取教训,何乐而不为呢?

寻常百姓看热闹

5、寻常百姓之多情,文学家与史学家的争论,因着他们的立场和思想的不同而引发。但不论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何等的激烈,丝毫都不能影响寻常百姓的性情。他们审视李杨爱情,既不贴上文人才情的标签,也不带死认历史的痕迹,由着那份普通寻常的性情。

李杨情事本就在民间流传,因着他们帝妃的身份,寻常百姓的好奇心大开,都希望去了解一下这样的贵族爱情的始终。因着他们爱情的悲剧,寻常百姓的悲悯心大发,为什么有情人终究不能成为眷属?

面对李杨爱情,寻常百姓也不是一味的赞美,或者全盘否定,每个个体的性情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个体自己,时间地点上稍有变化,也会出现不同的审美倾向。有时喜有时恶,有时哀有时乐,有时爱有时恨,从这些来看,寻常百姓一点也不寻常,他们的多情让李杨情事越发的五彩缤纷。而且因为他们的口口相传,李杨爱情或被升值,或被贬低,或被雅化,或被俗化。被升值,雅化的爱情无庸置疑会得到更大的追索,而被贬低,俗化的爱情也不会消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可接受性。

所以我们说,正是这许多的情,为李杨故事添了彩,牵动了众人的心,从而促进了它的传播。

#我要上头条#

编辑|趣哥

文|qkt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