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节期间,我读完了毕飞宇的《小说课》。
这本书谈论了蒲松龄的《促织》;《水浒传》和《红楼梦》中主人公的行走方式;《项链》背后的价值观;《故乡》里两个极其经典的人物:闰土和杨二嫂;透过《杀手》看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理;还有汪曾祺的《受戒》……
几乎都是我们熟知的短篇小说。
分析的目标文本并不长,因此,我先啃了一遍原文,再读毕飞宇的评论文章,读完评论文章,再读一遍原文。
这样的读法,让我体会到自己跟大师的差距。
被碾压的感觉简直太爽了!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入选课本,变得面目可憎,而毕飞宇让我重新发现这些作品的有趣之处,这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是猛然间发现平时喜欢薅头皮屑的老公长得像余文乐~
毕飞宇认为:“学习写作就是学习阅读。读明白了,自然就能够写出来。阅读的能力越强,写作的能力就越强。”
图源:《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类似的观点,我在南周虚构写作课上面,听徐则臣老师也说过:“如果我有十分时间,六分用来阅读,三分用来生活,一分用来写作。”
乍一听,似乎没有任何工具性、获得感。
当我学完整个“南周”的课程,只有这一句话印到了脑子里,持续不断地给我以养分。
是的,灵感和天赋会枯竭,技巧和方法用不得劲儿,可是,持续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让笔下的文字“如有源头活水来”。
-02-
正式谈《小说课》前,我想先向你介绍毕飞宇的作品,看看他的写作能力有多牛?
图源:兴化宣传
毕飞宇,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跟余华属于同代人。他的长篇小说《推拿》曾获茅盾文学奖,以盲人视角,讲述盲人按摩师的爱情、友情和亲情,后被导演娄烨改编成电影。
我是几年前看的这本书,其中,有两个情节,给我印象特别深:
其一,王大夫的弟弟欠了两万五赌债,让盲人哥哥替他凑钱,王大夫向老板预支了工资,加上过往的积蓄,好不容易凑足了现金,捆在裤腰带里面,往家赶,走着走着,王大夫后悔了,他破天荒地打了一辆出租车,享受了一次做“老大”的感受。
回到家,弟弟和债主正在看着电视等他呢,他扇了弟弟一巴掌,让弟弟滚出去,随后,王大夫走进厨房,把两万五现金丢到冰箱里,顺手摸出两块冰,放在嘴里咀嚼。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光是情节惊心动魄,连文字也是触目惊心:
王大夫提起刀,对着自己的胸脯突然就是一下。他划下去了。血似乎有点害羞,还等待了那么一小会儿,出来了。一出来它就不再害羞了,叉开了大腿,沿着王大夫的胸、腹,十分精确地流向了王大夫的裤子。血真热啊。像亲人的抚摸。
王大夫说:“知道我们瞎子最爱什么?”
王大夫说:“钱。”
王大夫说:“我们的钱和你们的钱是不一样的。”
王大夫说:“你们把钱叫做钱,我们把钱叫做命。”
王大夫说:“没钱了,我们就没命了。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我们瞎子会死在哪里。”
王大夫说:“你们在大街上见过讨饭的瞎子没有?见过。”
王大夫说:“讨饭我也会。你们信不信?”
王大夫说:“可我不能。”
王大夫说:“我是我爹妈生的,我不能。”
王大夫说:“我们有一张脸哪。”
王大夫说:“我们要这张脸。”
王大夫说:“我们还爱这张脸。”
王大夫说:“要不然我们还怎么活?”
王大夫说:“我得拿我自己当人。”
王大夫说:“拿自己当人,你们懂不懂?”
王大夫说:“你们不懂。”
王大夫说:“两万五我不能给你们。”
王大夫说:“我要把两万五给了你们,我就得去讨饭。”
王大夫说:“我的钱是怎么来的?”
王大夫说:“给你们捏脚。”
王大夫说:“两万五我要捏多少只脚?”
王大夫说:“一双脚十五块。一只脚七块五。”
王大夫说:“两万五我要捏三千三百三十三只脚。”
王大夫说:“钱我就不给你们了。”
王大夫说:“可账我也不能赖。”
王大夫说:“我就给你们血。”
血已经流到王大夫的脚面了。王大夫觉得他的血不够勇猛,他希望听到血的咆哮。王大夫在胸脯上又划了一刀,这一下好多了。血汩汩的。可好听了。一定也是很好看的。
——摘自《推拿》
图源:电影版《推拿》
另一个情节是按摩店老板沙复明吃饭「快」,经常饿肚子,把胃折腾坏了,最后得了胃癌,大口大口吐血,死掉了,毕飞宇是这样写的:
说起吃饭的快,就不能不说沙复明吃饭的动作,在许许多多的时候,沙复明从来就不是“吃”,而是“喝”。他把饭菜搅拌在一起,再把汤浇进去,这一来干饭就成了稀饭,用不着咀嚼,呼噜,呼噜,再呼噜,嘴巴象征性地动几动,完了,全在肚子里了。
吃得快算不上本事,哪一个做推拿的吃得不快?关键是又多又快。不多不行,早饭已经省略了,而晚饭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沙复明的每一天其实都靠这顿午饭垫底了,所以,要努力地、用功地“喝”。
因为“喝”得太饱,太足,问题来了。一般来说,客人在午饭过后并不喜欢推拿,而是选择足疗,在足疗的按、捏、推、揉当中,好好地补上一个午觉。可足疗必须是坐着做的,一坐,沙复明的胃部就“顶”在了那里,撑得要吐。即使打一个饱嗝,也要将身子直起来,脖子仰上去。——这是饱罪;
饿罪也有,其实更不好受。要是回忆起来的话,沙复明经受得更多的主要还是饿罪。一般来说,每天的凌晨一点钟过后,沙复明就委顿了。年轻人有一个特点,人在委顿的时候胃却无比地精神。饿到一定的地步,胃就变得神经质,狠刀刀的,凭空伸出了五根手指头。它们在胃的内部,不停地推、拉、搓、揉,指法一点也不比沙复明差。
沙复明的胃就是这样一天天地坏掉的。
——摘自《推拿》
图源:电影版《推拿》
在医学上,吃饭「快」和得胃癌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也许有,也许没有。因为心疼钱,人真的会往自己身上捅刀子吗?我没见过。
可是,毕飞宇写得太像那么回事了,让人情不自禁地相信:这是真的!不容置疑。
-03-
读小说的体验,宛如置身露天滑雪场,向下俯冲。
普通读者一冲到底,而优秀的阅读者随时可以刹住车,他们穿透小说的虚构性,觉察到那股使人俯冲的力量——坡度。
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呢?
毕飞宇认为,阅读时,需要同时张开两只“眼”,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看细节。
我们要解决两个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
——摘自《小说课》
图源:《但是还有书籍》
比如,蒲松龄的《促织》。
区区1700字,主人公成名的命运几度浮沉,坐过山车似的,看得人胆战心惊。
在毕飞宇看来,“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作者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才华足以和写《离骚》的屈原、写“三吏”的杜甫、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相比肩。”
至于那么夸张吗?
咱们用“两只眼”阅读法分析看看:
先退到1公里开外,拿望远镜审视其「大局」。
小说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摘自《促织》
短短几句话交代了故事背景。
大概的意思是:在明朝的宣德年间,皇宫里流行斗蛐蛐,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种虫子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地方官为了迎合领导,搞了一头,献上去。那只蛐蛐表现不错,领导说:“干得不错,以后每年都要献上来!”
上头试压,下头遭殃,献蛐蛐的任务压到了基层公务人员身上。需求侧决定供给侧,游手好闲的人嗅到了商机,田里的蛐蛐几乎被他们抓完了,藏起来,以便哄抬价格。
当然,基层公务人员也不傻,他们把购买蟋蟀的钱,摊派到老百姓头上,每买一只,足够让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
有了“苛政猛于虎”的背景渲染,后面的故事再怎么荒诞,倒也合情合理……
图源:电影《蛐蛐》
那么,拿起放大镜,怼到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哪些惊人的细节呢?
倒霉的差事,不偏不倚落到了主人公成名的头上。
一开始,成名抓不到,想自杀。蒲松龄给他开了个金手指,安排了一位驼背巫,指点他抓到了优质的蛐蛐……
读到这里,长舒一口气,主人公终于可以交差了!
诶,等等,蛐蛐还没捂热,就被成名9岁的儿子玩死了,这还没完,孩子禁不住父亲的打骂,跳井自杀了。
这时候,夫妇俩什么反应?蒲松龄是这样写的:“夫妻向隅,茅舍无烟。”
这8个字的白描,用得极妙,毕飞宇如此评价道:
没有杰出的小说才华你还真的写不出这8个字来。隅是什么?墙角。夫妻两个,一人对着一个墙角,麻袋一样发呆;房子是什么质地?茅舍,贫;无烟,炉膛里根本就没火,寒。贫寒夫妻百事哀。这8个字的内部是绝望的,冰冷的。死一般的寂静,寒气逼人。是等死的人生,一丁点烟火气都没有了,一丁点的人气都没有。这是让人欲哭无泪的景象。
——摘自《小说课》
事情都这样了,还有救吗?
蒲松龄有办法,这个办法真的是妙,除了他,没人想得到。他让成名的儿子变成了蛐蛐,看起来小小一只,不怎么起眼,实则,打遍天下无敌手,帮着倒霉蛋老爹一路开挂,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小蛐蛐的武力值是怎么表现的?
毕飞宇指出,蒲松龄用了两招:推波和助澜。
图源:电影《蛐蛐》
第一招:推波。
先让小蛐蛐跟另一只蛐蛐斗。
准确地说,是别人拿着蛐蛐来挑衅它。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
——摘自《促织》
那只蛐蛐叫“蟹壳青”,你听听,多么响亮的名号;再看“无不胜”,简直是乡中一霸呀;成名看到它“庞然修伟”,心里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转念一想,留着没什么用,不如试试看,人物的行为逻辑也合理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接下来,开战吧!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
——摘自《促织》
小蛐蛐从最初的“蠢若木鸡”,到“虫暴怒”,再到“直龁敌领”,最后“翘然矜鸣”,哦豁,居然赢了!
这个过程中,蟹壳青的主人是什么反应呢?先是“大笑”,见小蛐蛐逐渐占了上风,便是“大骇”,最后他坐不住了,“急解令休止”。
哈哈,学到了!
更妙的是第二招:助澜。
正当成名嘚瑟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一只鸡……屏住呼吸,心想,这下完了,蛐蛐怎么能斗得过天敌呢?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摘自《促织》
在毕飞宇看来,这场大战堪比堂吉诃德战风车。
为什么堂吉诃德战的是风车,而不是马车、火车、汽车;为什么蛐蛐斗的是鸡,而不是鸭、鹅、猪、牛、羊,甚至是老虎,狮子,狼?
为了平衡小说的传奇性和常识性!
在小说里头,即使你选择了传奇,它和日常的常识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这里头依然存在一个真实性的问题。不顾常识,一味地追求传奇,小说的味道会大受影响。你不要投篮,要扣,要六分,很好。但是,你如果不是用你的手,而是用你的脚去扣篮,观众也许会欢呼,但是,对不起,裁判不答应,两分不会给你。小说也是有裁判的,这个裁判就是美学的标准。说到底,小说就是小说,不是马戏和杂耍。
——摘自《小说课》
大师果然是大师,佩服!佩服!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前几天编的那个垃圾儿童故事,没有过稿,编辑的理由是“豹子怎么可以变成喜鹊”,听到这个反馈,我半点不生气,是我唐突了。唉,继续向大师学习基本功,距离赚钱还很远呐~
最后来说说《促织》的结局。
很有意思,他既是情绪上扬的(成名家暴富),又是情绪下降的。成名家虽然化解了危机,可是,许许多多像成名这样的小人物呢,他们走得无路的时候,可能遇到驼背巫吗,他们的儿子死了,可能变成“促织”吗?细思极恐。
以传奇批判现实,蒲松龄的这支笔,十分狠辣!
以“两只眼”读好作品,毕飞宇的这本《小说课》,五星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