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港台乐坛史上,有过数次对歌手的加冕行动。
以褒奖他们的作品、地位及贡献。
但并不是每次加冕,都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有的可以长存,有的只昙花一现。
这其实是综合实力的明证。
不以粉丝意志为转移。
香港乐坛第一代歌神,许冠杰
1992年2月23日,TVB为许冠杰在丽晶酒店举办了“光荣引退汇群星”演出。
谭咏麟手持当年看许冠杰演唱会的票根出席演出,尊称许冠杰为“歌神”。
香港歌坛的第一个歌神,就这样被确立。
这场演出,恰是天王前夜,同在宝丽金旗下的歌手张学友、刘德华和黎明均到场,两天后郭富城才发行他的首张旧歌精选集,普通话旧歌居然在香港狂卖四白金,这就是天王年代的序幕。
而以许冠杰的成就来讲,这个称号再合适不过,毕竟以一人之力开创粤语歌坛,当之无愧。
无人质疑,不可替代。
封神隐退,新一代王者即将降临。
香港乐坛四大天王
1992年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四大天王横空出世。
很多人至今耿耿于怀,热衷于推论觉得谁该选入谁不该选入,谁是垫底谁又凑数。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总结。
以唱片销量四白金为标杆,在一众男歌手中,继歌神许冠杰及谭咏麟、张国荣之后,就只有他们四个人做到,其他人统统靠后。
就像背越式跳高,国际健将级运动员的标准是 2.28米 ,跳不过去当什么国际健将?
所以四大天王并不是网传的所谓某人钦点四人封王、或者为了对抗谁而成立一个团体,再或者仅仅是香港乐坛的一个包装行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些流言不攻自破,如果对四位天王中任何一人不服,就拿出在香港的销量来对比就行了。
谁行谁不行,真的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故而多年后,后辈陈奕迅口不择言,谭咏麟站出来说,你陈奕迅连四大天王十分之一的成绩都没有。
而四大天王都是垄断级别的存在,各自粉丝也不要强分高低。
确实是销量决定地位,没话说,而他们在销量之外,又各自以跨领域的综合实力著称。
封王的同时,另一个封号也悄然到来。
香港乐坛第二代歌神,张学友
仍然是1992年度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
商业电台老总俞铮在为张学友颁发金曲金奖的时候,加封“歌神”称号。
这是对其唱功实力和多年来在乐坛拼搏的肯定。
而张学友本人很谦虚,他曾在采访中讲,香港只有一个歌神,就是许冠杰,自己只是“神经病”的神。
就四大天王而言,毫无疑问,张学友唱功首屈一指。
即便放在整个华语乐坛,只论唱功,能胜过张学友的人,仍然寥寥无几。
所以歌神之名,实至名归。
其他大小天王
1992年香港四大天王出现,着实震惊了华语乐坛。
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他们的风光无疑是因为“天王”这个封号威力绝伦。
于是台湾乐坛依葫芦画瓢,但他们更厉害,不但有“台湾四大天王”,还有“台湾四小天王”。
大天王是童安格、齐秦、王杰和周华健。
小天王则分别是小虎队成员中的吴奇隆和苏有朋,小旋风林志颖以及金城武。
当时其实也热热闹闹,媒体大肆炒作。
内地也凑了一把热闹。与台湾乐坛的做法一样,也是跟风之举,选择了毛宁、刘欢、解晓东和孙楠。
但多年之后。
提到这三组「大小天王」,可能大多数人都要去翻一下网络资料,才能回答出他们的名字。
而香港四大天王,则仍然耳熟能详。
所以事实证明。
所谓天王,并不只是字面的意思,也绝不是依靠组团和包装就能够如日中天的。
他们是横跨多领域的全能型艺人。
以唱片销量、电影票房和各大奖项,制造了不可逾越的标准。
从某种层面来讲,香港四大天王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前辈,歌神许冠杰和谭咏麟、张国荣。
因为他们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出色的四个人。
从一开始的颜值气质、唱片销量到舞台唱功的比拼,到后来电影票房和广告代言的较量,到现在都年过半百,还在与时间赛跑。虽然张学友和黎明半隐,但刘德华和郭富城仍在发足狂奔,各自有数部待映作品,也仍在不断接拍新电影。
无论如何,他们站在娱乐圈顶峰已几近三十年。
这是来自时间的考验。
值得一句尊重。
也堪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