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的心,重千斤
作为新时代“工匠精神”传承人,一颗“炽热”的匠心必不可少。我希望这颗心被放大,从天南到地北,为世人所熟知。我盯着“匠”这个字看了好久,无非“门框”里面有个“斤”,但就是这样毫无花哨的一个字,让我感慨万千。
于国,匠心之士为栋梁。去年疫情席卷全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上演。关键时刻,我们迎难而上,刷新“一建速度”,彰显“一建品牌”。围绕“两手都要抓,两战都要赢”的目标,我们认真制定应急预案,有序组织合肥国际人才公寓和技师学院项目率先复工复产,实现合肥市第一批第一家。我们迅速成立“防疫先锋队”,打造硬核服务。党员同志带头深入街道,协助办事人员消毒登记、调配物资。红色马甲串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路人询问身份,办事人员就介绍道:“他们来自浙江一建,他们是党员。”
与疫情相伴而来的,是洪水肆虐。水灾面前,我们无畏无惧,与军人同行、与民众一心。看着大家用肩膀扛起沙袋,用身体筑起“城墙”,用行动践行“洪水不退,我们不退”的铮铮誓言,我心生波澜。原来大是大非面前,以民为天,以国为家,是为匠心。
于企,匠心之士为重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18年,合肥技师学院项目开工。正值项目资源紧缺、人员紧张、配置紧凑,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王照明临危受命。冬日里雨雪交加,他就带着工匠到现场铲雪;临近春节放假,他就主动向领导请示值班;安全质量遇到难题,他就奔赴一线亲身亲为。学校假期短、开学早,他担心会延缓工期,又怕影响学生们上课,就和一批工匠加班加点,忙施工、抓进度。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顺利实现竣工验收。如今,散发着青春气息的操场上已是人头攒动,校园内,四处弥漫着欢声笑语和朗朗书声。看着眼前的一切,王照明的脸上渐渐浮起了笑容,他感叹道:“真怀念学生时代的生活啊。”但岁月无情,他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同事问他是否后悔选择“这碗饭”,他坚定地说道:“既然迈入这一行,那我就深深地爱一行。希望能在岗位上继续发挥价值,在工作中贡献力量。”
这让我想起“一建文化七进”之“格言隽语进部室”中的一句话:“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责任意味担当,坚守匠心,方能始终。
于人,匠心之士为楷模。“我是带着使命来的。”甘恢胤掷地有声。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为他打上了“刚正耿直”的人生烙印,“雷厉风行”就是他一以贯之的处世风格。到安徽分公司仅两年,他就打出三张“金名片”——“党建品牌”金名片、“家文化”金名片、“人才领航”金名片。去年6月,合肥国际人才公寓项目部荣获2019年度“合肥市青年文明号”称号,但谁也不知道荣誉背后,是何种艰辛。梅雨季节的到来,使项目60万土方挖运难度加大,工程进度严重滞缓。甘恢胤得知消息后,即刻带领青年骨干赶赴现场,积极和项目团队测算土方挖运时间与量的关系,找准攻坚“关键点”。他跑断腿、忙花眼,想方设法同业主单位、政府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延长土方运送时间,凝聚重要攻坚资源。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顺利攻破土方挖运难题。
头雁勤,则群雁就能“春风一夜到衡阳”;头雁懒,则只会“万里寒云雁阵迟”。抬头是信仰,低头为担当,甘恢胤用使命和情怀诠释一颗匠心,俯仰之间,是为楷模。
一个简单的故事、两个平凡的人物,却是深入人心。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匠心的心?我才疏学浅,结合领导提出的“重要窗口”,我化远为近、以大见小。
匠心的心,是肩头扛起责任、头顶国企担当的“服务窗口”,质量足有千斤。
匠心的心,是践行党员使命、永葆身正清廉的“心灵窗口”,分量足有千斤。
匠心的心,是立于潮头敢为人先、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的“展示窗口”,胆量足有千斤。
滔天巨浪方显工匠本色,艰难困苦彰显“红船精神”。新时代,让我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艰苦奋斗的毅力、一往无前的决心,勇当发展“排头兵”,争做区域“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