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奉献成为母亲唯一的代名词。

你愿意终其一生只是奉献而无所求么?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牺牲梦想,成全他人。哪怕年届六旬都不得不奔波在工作岗位,拼尽全力也要维持上有老,下有小的安定与团结。台湾电影《一家之主》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传统中国家庭妇女辛劳又无奈的故事。

节奏繁忙的台北一角,住着临届退休之年的叶兰心。

家庭外,她是优秀的职业妇女,经营着一间儿童美术教室;回到家,她是标准好女人,完美的妻子、母亲、媳妇和女儿。她如一只陀螺般里外转着,总希望自己能面面俱到,解决身边所有人交付予她的任务。

我们是一个习惯赞颂母亲的民族。

祖国是母亲,学校是母校、重要河流是母亲河,事物起源叫母本。小贼被抓跪地求饶要说上有八十岁老母,腐败官员出了事要喊我的妈呀。

处处可见母亲的重要性,随时都有母亲的存在感。

可现实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母亲的爱和尊敬往往只存在于口头表达。尤其是母亲节,尽孝最多的地方不是家里锅台边,而是手机朋友圈。

每一位传统中国妇女都秉持着在家孝顺父母,出嫁照顾家庭,照顾丈夫公婆,照顾子女,操心事业等等。

终其一生都要努力奉献,充当着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好员工,好朋友等等任何好到不能再好的角色。不得不好,只有好才能获得尊重和认可。

可是,抛开这些“好”她们自己又是谁呢?

或者说,绝大多数母亲都在想方设法更好的同时,往往失去了自我,或者失去了追求自我价值的机会。在一种惯性思维下成为他人眼中那个凡事亲力亲为的好角色。

电影《一家之主》名字就很有意思。

丈夫当家,妻子做主。

丈夫当家,就是在家窝着,指挥这个,教训那个,足不出户,享受家里权利的最高地位。

妻子做主,则需要侍奉双亲,照顾丈夫,教育子女,负责一日三餐,迎来送往。以女主人的身份,处处照顾周全。

都是两个字,可地位与作为云泥之别。

丈夫不敢说好吃懒做,也是混吃等死。大男子主义刻在骨子里时刻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面孔,在家里吆五喝六,对妻子儿女百般不屑。到头来自认为对的那些狗屁收藏和价值观实则不堪一击,自愚自乐。

儿子远赴美国,学业有成,娶妻生子,成为许多人眼中成功人士的代表。可学习成绩好不代表生活搞得好,明显是个妻管严,机票还得母亲掏钱,所谓成功者的形象不过一张照片,空有架子罢了。

女儿倒是挺上进,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试图摆脱男权社会的桎梏,在事业追求上屡屡受挫又百折不挠。可初出茅庐毕竟稚嫩,住处还得老妈收拾,房子还得老妈操心。

至于对话中才存在的弟弟,年老失智的老母,曾经看好的学生,哪个不让他百般操心,千般无奈,万般郁闷。

即便如此,她还是得时刻保持微笑,维护着家庭关系,丈夫尊严,子女面子,社会关系。

影片有两段戏拍得相当立体。

开头一段,妻子从学堂回到家里,看着满屋子乱七八糟只能默默收拾。丈夫颐指气使,毫无作为又对妻子满脸嫌弃。“书还是我的有品位,书架还是我整理得好,你的儿子如何如何”。等等这般,仿佛家里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妻子处置不当,自己则置身事外。

对丈夫无奈又处处忍让的妻子一面忍受着对方的絮叨,一面收拾乱糟糟的家,并无半句怨言。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丈夫的聒噪不断,妻子则分身乏术,既有对母亲病情的关注,也有对儿女的感情事业的思考,唯独自己的个人梦想渐行渐远。

儿子的电话要接,做好的饭被嫌味道大不如前,收拾东西时客厅电话响起丈夫近在咫尺却不接,等她跑出来已经接不到。等等场景凌乱繁琐又层层紧扣,张弛有度之间让观众见识了什么叫丈夫当家,妻子做主。

影片中段小姑子来访,和哥哥双双嫌弃只能吃便当,似有若无的不满中,各种涉及家庭财富分配的问题直接把嫂子晾在一边。别说尊重,就是存在感都严重缺失。

客厅里兄妹俩坐着一言一语,稳居中心。妻子(嫂子)忙里忙外,始终游走于边缘。镜头从小姑子到丈夫,再到女儿,一镜到底,叶兰心都是边缘化出现。

如此这样的场景安排与镜头设置,对应的,是妻子只有在丈夫熟睡后才能起来看自己心爱的节目。是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来忙碌,是在工作与家庭间疯狂争抢时间。

机场里,母亲意外走失。去服务大厅寻求帮助的她一时紧张竟忘记了自己的姓名。伴随着演员鲍起静惊恐无助又迷茫的泪眼,那一刻我们绝对能感同身受。

她是别人眼里的某某某,却忘记了真实的自己是谁。此处忘记的绝不止姓名那么简单,而是对自我身份的高度怀疑,对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最终价值的高度怀疑。

正是这种高度怀疑当中,传递了影片对传统母性身份的悲悯。也正是这种数千年如一日的奉献性总结,让不少观影者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对本片嗤之以鼻。

对不对呢?都对。

正如本文开篇所写,我们对母亲的尊重往往是高度意象化的。不吝文辞之赞美,却一如既往对母性奉献精神习以为常。这就尴尬了不是?

说声感谢固然重要,实实在在去尊重,理解,主动分忧,才是更应该做到的。

影片中妻子短暂离开,丈夫连垃圾分类都搞不明白,被人训一顿后萎靡上楼,接着又饱受投资失败的痛苦,也算是给所有当家男人的一个家训。

梦想里的巴黎,现实中的困境,本片点到为止或许是剧情无以为继,也可能是遵循现实的无奈只能戛然而止。

梦境中最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只能存在于想象当中,还是在现实里实现,这绝不是母亲一个人所能决定的。

换灯泡,接电话都不会的丈夫,只会索取没有付出的儿子,需要成家立室的女儿,逃到国外的弟弟,以及整个社会都要做出反思并有所动作。人人都有所行动,才会让母亲在奉献精神之外有机会实现个人的价值梦想。

鲍起静和寇世勋举重若轻的表演实在给本片增色不少。本片虽未做到完美,但其精神内核与社会思考还是秉承了优秀华语电影的一贯风格,从家庭出发,以小见大,细致入微,值得反复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