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晋是一个世家门阀左右家国大势的时代,隋唐则是因科举制的出现而令寒门子弟大展身手的时代。而在另一些人的眼中,隋唐虽较之魏晋有了长足发展,但世家门阀在此时的影响力也依旧可怕,不然五姓七望就不会那么豪横。

但,人们何以生出如此不同的认识?或者说,隋唐时的那些士族门阀到底是日益衰颓,还是依旧高高在上?

一、世族名门的繁盛

隋唐时,五大世家因卓然的社会地位和威望而被统称为“五姓”,又因总共具有七个郡望而被尊称为“七望”或“七族”。这便是“五姓七望”或“五姓七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以源远流长的清河崔氏为例。综合《新唐书》《全唐文》等文献,崔氏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初年让国不继的齐丁公嫡子季子。季子后来采食于崔邑,其后人便以崔为氏。清河崔氏亦追此为源流。

不过那个真正成为隋唐之豪门的清河崔氏,实际上是在东汉末年才有了具体可考的关键人物和事迹:通过崔琰、崔林二人在曹魏的步步高升,原本并不显贵的清河崔氏获得了基本的政治地位。再伴随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的落地和固化,清河崔氏便迅速上升至世家大族的行列。

至隋唐,清河崔氏已发展出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清河青州崔氏、郑州崔氏、南祖崔氏和许州鄢陵房崔氏这六大支,拥有了良好的家风和家学传承。崔善福、崔知温、崔圆、崔龟从、崔融、崔彦昭等数十位崔氏弟子更是以贤相、良吏闻名——朝中实权与朝野声望让清河崔氏成为有唐一代五大知名世族之一。

二、中小世族的起伏

而在底蕴深厚的世族门阀延续辉煌的同时,隋唐时那些不能挤入一流行列的士族也得到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以天水赵氏为例。这是一个在隋唐时地位不及五姓七望,但在安史之乱后得到了长足发展,以至于在宋代被视为皇族之源的世族。隋唐期间,该家族共出了多位武将与四位宰相。且武将多出于隋朝及唐初,往后则多为文臣。

而正是因为天水赵氏初以武功崛起,在唐初山东旧族们受到压制而难以再通过家族荫蔽获取职权之时,天水赵氏的子弟反倒通过军功成为帝王倚重的对象。帝王越是忌惮,疏远山东旧族,天水赵氏就越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职权;越有实权,天水赵氏就越能给后代提供好的发展环境;新生力量越强,天水赵氏就能离五姓七望越近......

三、科举之下的出路

但可惜的是,天水赵氏终究无法跻身五姓七望。或者说,时代并没有给五姓七望提供继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出身清河崔氏的高官多是文官。而壮大后的天水赵氏也更青睐文职。难不成世家大族的特色就是“贪生怕死”?其实这是因为隋唐时的世族门阀早已不同往日。

世族门阀制度盛于两晋。当时支撑世族门阀之特殊地位的正是将社会阶层牢牢固化的九品中正制。可到了隋唐,不问出身(至少极大地放宽了门第要求)的科举制将原本属于世族的一部分“既定”职位夺走。

同时,隋唐统治者还吸取了前代教训而有意识地压制势力过大的山东旧族。且因为依靠关陇集团建国,隋唐在初期还要将大量权力划分给世家旧族鲜少出任的武将。故而若还想保住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原本高高在上的世族门阀便只能寻求其他渠道——参加科考,凭实力入仕便是一条不错的道路。

前文提到,清河崔氏作为底蕴深厚的名门拥有良好的家风和家学。而换个角度来看,这便意味着清河崔氏“天生”便拥有为子弟提供应对科举考试的优质教育的传统和实力。而事实也表明,李唐时入仕途径具体可考的清河崔氏子弟共84人,其中便有66人是通过科举入仕。在清河崔氏的12位宰相中,也至少有8位可以确定是科举出身——显然,清河崔氏在李唐的影响力有极大的一部分来自家族子弟的科举成绩和之后的政绩。后来逐渐壮大的天水赵氏亦然。

是故再以看待两晋时世族门阀的眼光去认识隋唐时的世家大族大抵是并不妥当的。虽然“世族门阀”的名头仍在,虽然那些传承数代的名门豪族仍在,但时代在进步,环境已改变,世族门阀在隋唐早已没了曾经独属于世族的豪横——他们有的不过是能换来美誉的家风,能育出人才的家学,以及子弟个人的成就及其带来的短暂影响力——只要没有青黄不接,这些世族便还能维系世族的体面。但也仅此而已。